近邻2019年杨浦滨江城市空间艺术季展场,原上海医疗器械厂也迎来了新生。该项目希望对废旧工业厂房旧址进行低成本改造开发,增加商业、休闲、活动、展示以及服务空间,形成7*24新生活方式,为市民开放城市公共空间,重新定位城市功能。
面对低成本的功能置换改造,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是建筑师面临的最大考验。我们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首先,如何让旧建筑以最低成本做出最大变化,撕掉“上世纪旧建筑”和“无聊”的标签?其次,地块功能的置换,如何植入商业设计思维,吸引人群?最后,人们因为“网红”打卡而来,如何延长人群滞留和使用时间,让建筑变可持续?
策略一:旧建筑改造,多栋建筑空间关系梳理
改造前,基地内现存四栋多层建筑,其中三栋围合景观广场,第四栋建筑与其形成街巷空间。街道展示单一,无明显主入口,内部景观广场仅供员工使用,并不对外开放。旧建筑曾用于设备生产和工业制造,内部大跨度混凝土结构,其空间宽敞明亮,为改造提供优质的空间原型。改造之初,对基地内外交通流线梳理,并明确主入口开放内部庭院,形成连续的人行流线。其次,按照新功能调整空间尺度,增加落地窗改善室内采光及舒适度,并对四栋建筑进行形式及色彩统一。沿街立面体量上采用三段式布局,内外统一采用红色,在个别区域使用白色转变使用功能,并以黄色引发视觉聚焦。三种颜色协调,既不混乱也不单一,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丰富的视觉变化。
策略二:新建筑置入,形成“网红”效应
在园区中,我们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模糊关系以及开放性中,以赢得商业上的流量。首先,入口,新置水平的钢结构,将原本两栋分离状的建筑连为一体,增加建筑高度。钢结构向下斜切,形成倒梯形平面空间的主入口,暗示人群走向内部流线,新增结构转变了单一体量关系提升场所厚度;同时,入口的商业店铺设计为“海德角”,海德角灵感来自伦敦海德公园角,弧形灰空间体现拱门意向,营造一个通畅的半城市半建筑空间,即使人群的庇护所也是建筑与人的互动角。整体造型采用穿孔铝板,增加通透性减少旧建筑的沉闷感,以最低成本达到巧妙设计效果。
进入园区后,沿轴线增加“帆加速”软性景观,易于移动、组建及拆卸,白日可为行人提供遮阳,夜间则可作为数字化视觉背景。漫步至庭院,在内院景观上空架起立体连廊系统“云连廊”,将围合广场的三栋建筑连接,建立体量间的功能便捷性,同时也利于消防逃生。最后,在云连廊与地面过渡的楼梯上,新增“人文剧场”,二十余个水平钢结构单元,由竖向单元固定,形成“蚕茧”造型,隐喻就建筑的破茧重新,黄色的造型水平钢结构造型,是漫步流线的“高潮”。
从入口钢结构构筑物,帆加速,到云连廊,再走到’人文剧场’,最后下至景观庭院,连成完整景观漫步轴线,将内部广场转变为外向空间,赋予空间聚合性和社交性的职能,增加停驻时间。
策略三:模糊场所功能,为未来提供更多更新可能性
“新”建筑不仅仅是改造后称之为“新”,而是将以未来建筑标准定义“新”。为了建筑的可持续性使用,我们在建筑围合的U字型场所中,新增半开敞空间“众慧大厅”,实体空间被赋予不确定的功能定位,让建筑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园区改造后,我们可以看见行走的人在“海德角”下相遇,在旧结构和新钢架构下拍照,在云连廊上漫步,在人文剧院聚集,在草地上玩耍,在众慧大厅举办酒会、活动,在开场明亮的空间内购物、喝咖啡。未来,建筑不旧,城市不老。